12月7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表示,乡村教育具有复杂性,简单地保留乡村学校或合并为大规模寄宿制学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的乡村地区差异很大,东中西部各省份的教育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来找到适合不同乡村教育需求的解决方案。
根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在2023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20年全国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上多位乡村学校校长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现实困难。
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实验小学总校长肖诗坚在会上分享了在上海参观小学时所感受到的城乡教育的差距。他说,2024年11月,来自贵州田字格项目校的19位乡村老师们参观了上海两所基础教育阶段头部学校,从硬件、生源、师资上,老师们感受到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例如,上海其中一所学校的教师约50%拥有研究生学历,而这19位老师即使已是优中选优,但大多数毕业于县市级师范学院,学历最高的一位老师毕业于一所普通一本院校;另一所上海学校在四年级英语课堂上采用全英文教学,很多学生从三岁开始学习英文。
但肖诗坚也表示:“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乡村学校的教育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有田野、有自然,乡村学校更有温度。”
2017年,肖诗坚带着公益组织前往贵州开始建设第一所田字格学校。该所学校学生约1/3来自本村,约1/3来自本县县城,约1/3学生来自外省。2022年,第二所田字格学校在贵州贞丰县成立,学校学生80%为留守儿童,3年级以上儿童全部住宿,学校课程以民族课、生活课为主。第三所田字格学校于2023年开始建设。
肖诗坚介绍,田字格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乡土人本教育”,强调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学校有五大课程:基础课、日修课、轴心课、共同生活课、自主学习课,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独立思想和未来视野。学校注重制度建设,以激发人性向善,反对竞争,提倡合作。学校没有班长,而是轮流担任礼仪官,学生会通过选举产生。学校通过集体表决处理事务,经过两年时间讨论出22条校园公约。目前,田字格学校秉持的乡村教育理念已经推广到100多所项目校。
类似的是,甘肃省静宁县大寨小学也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展了特色教学,学校也被誉为“苹果园里的村小”。学校校长王富贵介绍,学校课程建设以苹果为核心,结合自然生态教育。孩子们在苹果园里进行各种活动,如研究花与果的关系、套袋、采摘和直播带货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农耕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商业意识。
与此同时,王富贵表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还将知识融入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例子中。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不是抽象地讲解米、厘米、毫米,而是通过让孩子们量一量苹果的高度来建立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联系,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文东茅表示:“我出生于农村,近些年也在一些学校里做乡村教育改革。可以看到,从政府力量到民间力量,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不太被重视的乡村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民间力量是发展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能让我们的教育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