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内容

火爆魔都的Jellycat,被国产文创平替了

发布时间:2024-10-24 07:19 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14380   

“要宽面还是细面?面要软点还是硬点?要软点?好嘞,那给你多煮一会儿。”

但,如今就不一定了。

在今年国庆期间,如果你去山西太原旅游,在钟楼街附近游荡时听到这样的对话,那么,你会发现,吆喝叫卖“刀削面”的摊主,手里拿的并不是发酵好的面团,而是一团软乎乎的毛绒玩具;而摊主则会当着顾客的面,煞有介事地在毛绒团上“削”几下,然后按照你的需求,从面前的碗里依次挑选“肉片”“鸡蛋”和“蔬菜叶”作为配菜——当然,他们也同样是毛绒制品。

当街“过家家”,主打一个信念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幕都显得过分荒谬。相比之下,《情深深雨濛濛》里抱着空空的襁褓喊着“孩子在哭”的可云,都显得正常多了。也难怪“小嘴淬毒”的网友感叹“可云还是生错了年代”,毕竟,能在这套流程中坚持下来,买家和卖家双方多少都沾点“疯癫”。

但,不管做什么产品,只要是针对年轻用户的产品,越“癫”才越招人爱。前有“文创界癫王”甘肃省博物馆带头,直播卖毛绒“天水麻辣烫”,如今又有山西本地的文创品牌当街“无实物表演”削面……种种现象表明,卖玩具的要想生意好,不仅要吸引儿童的目光,更需要打动“童心未泯”的成年人。

与我们一海之隔的日本,少子化程度极高,但玩具产业却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深谙此道,致力于打造成年人*的玩具——毕竟,在一生要强的东亚人眼里,小孩子执着于玩具,经常会被说“玩物丧志”,而这些已经成年、手里有钱,同时又急需“重新养育自己”的“大龄青年儿童”,才最有可能实现“玩具自由”。

1、把毛绒玩具卖给成年人,总共分几步?

在英文中,有专门的单词来形容这种现象——“Kidult”,即儿童和成年人(Adult)组成的合成词,专指保持着儿童心态的成年人。在英文世界中,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千禧年间。由此可见,“童心未泯”并不是90后或者00后一代的专属特质,而是一种前代已有的普遍现象。

从迪士尼、泡泡玛特到麦当劳,有的靠情怀、有的靠创意,但归根结底,做的都是这批Kidult的生意。其中,近年来*代表性的大人玩具就是Jellycat,而它也可以说是如今“文创过家家”IP的鼻祖。

这个创立于1999年的英国玩具品牌,最初的定位是“婴幼儿安抚玩具”。兜售“情绪价值”,是品牌的制胜之道之一。虽说“情绪价值”这个飘忽不定的概念如今在中文互联网中几乎与“智商税”等同,但在品牌的忠实用户眼里,这是一种“刚需消费”。

据品牌官方介绍,每一款Jellycat出品的毛绒玩偶,都有一套自己的故事;并且,定位为“安抚玩具”的Jellycat在材质和用料上也颇为考究,“采用了高密度的聚酯纤维,来提升毛绒玩具的光滑手感,并且对面料进行了脱敏处理,消除敏感肌和鼻炎患者的使用顾虑”。即便肉眼看不出差距,但懂行的消费者一摸就能判断手中的玩偶是不是正品Jellycat,甚至会自发推出“好摸榜”,评出手感*的款式。

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Jellycat超过迪士尼旗下的明星玩偶,占据天猫毛绒布艺品类销售额*位。可见,这个成立时间还不满30年的“年轻品牌”,已经熟练地抢过前辈们的饭碗,在与它同龄同代的消费者心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Jellycat的玩偶,通常是日常用品的拟人化。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拿它当“旅游搭子”,为它拍下照片;有人拿它当潮流文化icon,将人类的情绪赋予毛绒玩具。即便你从不关心“疗愈经济”的话题,但你一定会对这只“疲惫茄子”感到眼熟。在这只永远淡淡微笑的“活泼茄子”脸上,人们能够看出一丝打工人特有的疲惫和丧感,甚至对它产生共情。

年轻人的消费逻辑,总是这么自洽又拧巴:打工人一面为生活和工作感到疲惫,一面又需要通过消费实现精神疗愈。很难说这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还是某一方有意为之。以这款“活泼茄子”为例,在它成为当代人的icon和情绪代言人后,它的身价一路水涨船高,官方商城长期断货,上货一秒即空。另一件自带“丧感”特质的“伤心水煮蛋”则更离谱,在二手平台上一度被炒到千元,价格翻了近十倍,堪称“年轻人最保值的理财产品”。

如果你不是Jellycat的忠实爱好者,看到这个价格,大概也会平添一分莫须有的忧伤。而当下,这些由国内文创品牌所开发的毛绒玩偶,则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平替之选”。

2、从Jellycat到“街里cat”:情绪价值的生意

将美食与毛绒玩具结合,并不是Jellycat的*;但利用自家生产的毛绒玩具完成“表演”的,它确实是独一家。

上海这座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网红”属性,更加快了这一奇观的出圈速度。于中秋假期前开业的“Jellycat CAF?”很快迎来大排长龙的盛况,仅快闪店入场“门票”,就曾在线上平台被黄牛炒到四百多元,亦有消费者在店内花费上千元,不仅为了购入“城市限定款”,更为了抢先体验过家家般的服务。

不过,当一项以体验为卖点的消费活动走向大众之后,它对人们的吸引力也开始急速下降——因为体验太容易被复制,而体验感容易被稀释。今年国庆前后,各地文创品牌接连出手,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产品”,并且或多或少借鉴了Jellycat的营销方式。

比如做“肉夹馍”的陕西文创店,会要求店员用陕西口音询问顾客 “要肥肉还是瘦肉”,甚至还像模像样地用菜刀在毛绒制成的“肉饼”上剁几下;在顾客的建议下,开设在天津“张学良故居”的“煎饼果子店”,可以选择加油条或果篦……其实,买卖双方都清楚,这是一场成人版的“过家家”,但它的精髓就在于,让消费者见证“生产”的过程——哪怕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表演。

更重要的是,地方文创版的“Jellycat”,不管在选品和定价上都更接地气了:正宗的“天津煎饼果子”,59元;来自陕西的“肉夹馍”,49元;苏州博物馆的“大闸蟹”,59元……均价两位数的文创玩偶,让人们在“为情绪买单”时多了一些心安理得。

在特色美食与情绪价值两大buff的加成下,这些特色文创玩偶,也成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门槛更低的“街里cat”。

3、人到几岁,才能真正爱上怪东西?

从甘肃、山西到江苏,文创品牌相继入局,从西向东“包围城市”。

当“情绪价值”的生意与我们引以为傲的街头小吃文化完成了结合,也就回归了国产品牌的舒适区。从如今社交平台上各种vlog来看,文创产品门店的每一位店员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如同饭店烧菜的大师傅一般,选菜、配菜、切菜、打包……在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中,顾客获得了一种熟悉的沉浸感。

这种沉浸感,也被店家延续到线上营销之中。最近,由苏州博物馆推出的“蟹黄黄”大闸蟹毛绒玩偶,在社交平台上再次引发关注。除了玩具本身的独特造型,官方账号的“入戏”也让不少消费者印象深刻。在网友追问“为什么苏博大闸蟹都是母的”的帖子下,官方账号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天冷了公蟹才肥美”——离谱的答案中透着一丝合理。

但如今,在这波浪潮逐渐退去之后,文化产品的“原创性”问题也再次浮上水面,“说好听点叫‘中国的Jellycat’;说难听点,这不就是山寨吗”。针对这些文创产品的争议也越发出圈。有人看不惯这种“抽象”行为背后的荒诞逻辑——“对小朋友来说太幼稚,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玩具越来越怪了,这是好事吗?”

似乎确实如此——人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才会喜欢怪东西。我的好友小赵,在今年十一假期时没有选择出行,而是选择从上海回到老家看望家人。那几天,她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到与Jellycat相关的内容。她本想赶个时髦,给3岁的小侄女带个“上海特产”限定奶茶包,但在店里逛了一圈后还是作罢,转而选择了最常见的小熊背包。“‘怪东西’只是成年人的癖好,小孩子还是喜欢可爱的”。

说到底,只有成年人才会在“丑萌”的怪东西上获得共鸣,在不被主流审美认同的“丑东西”里治愈自己,重新爱上自己。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